•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网络中国节·七夕】浪漫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和弦

发布时间:2018-08-17 15:48信息来源: 光明网作者: 邓海建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大概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了。


办公室里的玫瑰多了起来,酒店里的婚宴热了起来。连朋友圈里的段子,都围绕着中国情人节抖机灵:有男生问,七夕送女友的、两百元以内什么礼物最好,网友回复说“不如送她一个自由”。不过,还是有人想在七夕看星星,于是天文专家说,28日晚8时40分左右,在一个能够看到银河的地方,仰头静望——头顶附近,银河中间与两边有3颗明亮的星星,其中在银河西岸,最亮的一颗呈青白色,这就是“织女星”。

这几年的七夕,远没前些年那么闹腾。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多了“传统”和“文化”的意蕴。古时,相传江南的刺绣女会将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月光照射下,波纹潋滟,传说谁的波纹最复杂,就能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便是向七仙女“乞巧”。《西京杂记》有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我国广东、乃至香港地区等,过七夕节仍保留着“乞巧”的核心传统。不忘根、不忘本,这才是过节,而不是吃吃喝喝、放假而已。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我们的七夕反倒在商业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之下,庸俗化成最本土的情人节了。这固然是节日文化的流变,挡不住的潮流;亦提醒我们珍视传统节日的价值,莫要被资本变现逻辑所涂抹。据说,在这个粉红色的节日,日本人仍会写下愿望和诗歌,悬于院内的小竹子上;而韩国姑娘们亦会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纺织手艺更精湛。于此而言,尽管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我们的传承与保护,仍有大片空白的空间。

话说回来,互联网时代,过好中国人的现代七夕节,恐怕还是要坚持“一分为三”主义:一则,既然七夕已经与爱情痴缠在一起,那么,顺其自然,亦无大碍。情人节也不是原罪,爱与责任、爱与担当,绝非轻薄的话题。二则,沉潜下来,还是要张扬传统七夕的精神特质。节日文化毕竟是民族文化的血脉,去粗取精、激浊扬清,同样可以玩得很嗨。三则,任何传统节日,需要唤醒的都是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亲近感。2017年1月,两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亦是意在扩大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这是“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的七夕,也是“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的七夕,还是中华文化激荡生气、鼓舞人心的七夕。七夕有小情小爱,更当有热爱自然、启引民智、崇尚和合的千秋精神。在这个节日里,除了商家市场的热忱之外,还当有公共部门的热心、家庭文化的自觉。不妨让中国的七夕,成为浪漫与传统的“文化和弦”,声振寰宇、泽流遐裔。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