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建了“扶贫车间” 足了脱贫“底气”

发布时间:2019-01-24 09:49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作者: 赵德斌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深冬时节,寒风凛冽。在石头镇,到处是一派“火热”的繁忙景象。

走进石头镇天龙渔网实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在“扶贫车间”里,家住不远的笏山、望城等村的11名贫困群众,和车间的其他工人一样,正在一丝不苟地做着简单的渔网加工活计。

现年49岁的望城村马滩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左玉霞吃完早饭后,来到该公司的“扶贫车间”务工。

“车间离我家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做完家务活就来公司了。在这里做事又自由,家里有事又回得了。” 正在渔网生产线上忙碌着的左玉霞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喜滋滋地说。

左玉霞透露,自打建了“扶贫车间”,就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家门口就业让她对生活充满信心。“中午时分,我还能回家给放学的小儿子做午饭。”

前几年,左玉霞的丈夫患了肺癌。为给丈夫治病,家中一贫如洗,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丈夫去世后,左玉霞离不开家又找不到脱贫门路,全家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天龙渔网公司设置了“扶贫车间”,给这个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让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左玉霞告诉记者:“我和大儿子莫家勉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每个月都能挣三千多块钱,而且不用出远门,去年底便把‘贫困’的帽子给甩掉了。”

说起“扶贫车间”,左玉霞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扶贫车间’让我们这些庄户人家成为产业工人,搭上就业脱贫‘快车’,使我有了脱贫的底气,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啦。”

“贫困户家庭情况大多特殊,正常打卡上班根本不现实。我们的‘扶贫车间’不需要按时上班,空闲时进厂上班,农忙时在家干活,采用计件的形式计算报酬。”天龙渔网公司总经理左登峰说。

左登峰对记者说,在“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不算加班工资,每人每个月平均工资在1600元以上。

据陪同记者采访的石头镇负责人花蓓介绍,该镇是“中国渔网之乡”,目前全镇拥有渔网加工企业800多家,年渔网销量5万吨,产值逾10亿元,产品远销南亚、非洲、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当地2万余人就业。

“渔网制造和其他企业生产不一样。”花蓓说,在渔网“扶贫车间”,捻网、织网、补网……这些活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少,很轻松,上手快,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胜任。

在石头镇,像天龙渔网公司这样的“扶贫车间”还有很多。去年以来,该镇积极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建立了渔网、服装、电子、农业种养等类型的“扶贫车间”21个,带动577名贫困人口就业就业,实现增收80余万元。

近年来,石头镇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积极创新扶贫举措,鼓励当地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从事手工业加工等工作,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做好用工对接,石头镇对“扶贫车间”周边村庄贫困户调查摸底,分别统计贫困户就业需求和“扶贫车间”用工需求,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到“扶贫车间”工作,实现精准脱贫。

石头镇的“扶贫车间”还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车间工人分为固定工和临时工两种,贫困户能够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工资按件计算、多劳多得,工作时间灵活自由,深受贫困群众喜欢。

石头镇党委书记朱长武说,他们镇的“扶贫车间”具有小而活的特点:就是车间规模小、辐射范围小、操作难度小、切入角度小,但内容活、离家近、见效快,特别适合贫困户就业。

朱长武深有感触地说,“扶贫车间”已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做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走出了一条既解决企业用工难降低用工成本,助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又增添地方经济活力“三方共赢”的新路径。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绣花功,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朱长武表示,今后该镇将进一步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让贫困户“进得去,留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据了解,石头镇通过“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只是庐江县在村民家门口创建“扶贫车间”模式的一个缩影。

如今,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业脱贫模式,已经在庐江“遍地开花”,吸引了大批当地贫困群众前往就业、择业,带动了很多像左玉霞一样的贫困户稳定增收,营造了就业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