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生态修复让黄陂湖湿地成了“鸟类天堂”

发布时间:2019-12-11 16:03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作者: 赵德斌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冬日的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鹤舞鸟鸣,黄陂湖湿地迎来了迁徙越冬的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云集,它们有的在湖上翻飞嬉戏,有的在湖中游弋觅食,场面蔚为壮观。

眼前,各种不知名的鸟儿来回穿梭;耳边,不时响起鸟儿悦耳的吟唱……12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白湖镇境内的黄陂湖湿地,被这里宁静和谐、自然生动的画面所打动。

随着黄陂湖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日益显现,一度罕见甚至绝迹的天鹅、大雁、鹭鸟等珍稀鸟类再次成群出现,演绎对这片“天堂”的眷恋。

湿地之美

“你瞧,那贴着湖面飞行的是斑头雁,在水里觅食的是赤麻鸭。这么多水鸟,太壮观了!”家住庐城镇三里社区的游客、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左学长感慨地说。

左学长一边摆弄着相机,一边和记者“唠嗑”:“感觉就是这几年多起来的。我发现每年从11月开始,黄陂湖湿地就会成为大规模候鸟的‘驿站’,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候鸟已经成了这里的独特景观。”

左学长一直在关注黄陂湖湿地的候鸟。他告诉记者,野鸭、天鹅这两样是来得最多的,特别是野鸭,每次去都能看到,而且还是成群成群的。今年的天鹅跟往年相比也多了许多。

“候鸟只会在水质好、生态环境佳的地方出现。也是因为黄陂湖湿地生态不断得到了修复,为鸟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之处,才会吸引它们的到来。”白湖镇邓湖村主任肖基富语气中满是自豪。

据肖基富介绍,黄陂湖水域面积4.5万亩,有着大片的浅滩湿地,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每年冬季进入枯水期,水位就会下降,鱼虾、水草显现,大批的候鸟前来觅食、歇息。

湿地之殇

谁又曾想到,这样的场景,只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情。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人为的“围湖造田”和“圈湖养殖”,黄陂湖水体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水产在给当地村民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也破坏和分割了生物栖息地。生态恶化使得黄陂湖湿地失去鸟类青睐。

在“跟水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邓湖村邓家组村民邓宏云眼里,候鸟就是他们家庭的一员。他说,往年耕田时,自己肩膀上突然有一只鸟飞过来站着,一点都不奇怪。牛背上、牛角上立着鸟也司空见惯。

“到20世纪80年代末,湿地和水鸟几乎全部消失。”现年67岁的邓宏云回忆起那段日子,心还隐隐作痛,“每年盼着它们回来,就像盼着孩子回家一样。”

“不能为了小利,丢掉了绿水青山。”2015年初,我县正式启动黄陂湖湿地“三退”(退耕、退渔、退养)还湿、植物复建、截污带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等一系列“集成”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给湿地注入了“新鲜血液”。

通过整治周边水环境、丰富水生植物群落等生态手段,使黄陂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质发生了质的蜕变,逐渐恢复到了二类水,2018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湖泊保护名录。

湿地之愿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生态恢复后的黄陂湖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前来“安营扎寨”。

邓湖村肖家组村民朱志强对记者说:“我发现鸟的数量和种类都越来越多了,时不时还能看到一些之前不常见的鸟类出现,经常来一个小惊喜。”

“比如原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很少看到,现在也成为这里的常客了,甚至多次出现了火烈鸟的身影呢。”朱志强喜滋滋地说,就算保守一点估计,今年冬天来黄陂湖湿地越冬的候鸟超过了30万只,鸟类品种达110多种。

“每当遮天蔽日的候鸟再次回到湿地时,大家就像看到外出务工的孩子回家一样,很开心。”朱志强乐得合不拢嘴。

黄陂湖周边生态环境变好了,“入驻”湿地的鸟类增多了,人们的保护意识也提升了。陪同采访的白湖镇党委书记叶国玉说,沿湖各村因势利导,把义务护鸟写进了《村规民约》,加大鸟类保护力度。

白湖因为生态湿地而更美丽,生态湿地因为鸟儿的青睐而生机勃勃。曾被生态脆弱困扰的黄陂湖湿地,眼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和“乐园”,吸引了大量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拉动了白湖镇乃至全县冬季旅游市场。

叶国玉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湿地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水里淘金”的种养区,到如今恢复万顷碧波,黄陂湖湿地在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叶国玉表示,接下来,白湖镇将用心做好水文章,着力打响生态牌,围绕黄陂湖湿地这个“金字招牌”,把湿地打造成为白湖湖荡湿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让湿地成为我县全域旅游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