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我县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0-10-14 16:43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作者: 赵德斌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冶父山镇冶父山社区采访,贫困户裴学芳正在当地一家豆制品加工厂熟练地进行包装豆干。她高兴地说:“我家就住在附近,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裴学芳告诉记者,往年她都是到外地建筑工地打零工,今年受疫情影响,春节过后只能待在家里,家庭收入来源减少。社区知道她的情况后,就让她来豆制品加工厂务工。

“在豆制品加工厂上班,一天挣80块钱,活儿也不重,对于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裴学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于稳定脱贫,她信心满满。

在我县,像裴学芳这样脱贫致富的案例比比皆是。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我县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在脱贫攻坚上出实招、做实功,精准施策,补足民生短板;精细帮扶,严防返贫致贫;精确发力,巩固提升成果……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我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截至目前,全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2万多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4个贫困村顺利“摘帽”。

如今在我县,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精准施策,补足民生短板

家住万山镇卅埠村的王左群,在危房改造资金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原来住的房子都要倒了,政府补贴我2万多块钱,我以前自己干活结余了点钱,凑凑刚好把房子盖了起来。”

走进王左群的新家,呈现在眼前的是洁白的墙壁、锃亮的红门和明亮的窗户。“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我这辈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住上新房子。现在,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不怕了。”她心里格外高兴。

王左群对记者说,她家原先住的土坯房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就发愁,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屋内十漏八淌,大盆小盆全摆上,有时连做饭的不锈钢锅都用上。”提起往事,王左群辛酸伤感。

在精准识别中,王左群纳入了贫困户。根据政策规定,对贫困户所住的危房优先改造。“你看,我住上砖瓦房,家里还通了自来水,不愁吃、不愁喝,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她由衷夸赞现在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好。

近年来,我县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下大力气补齐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让弱项变强,走稳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我县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68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556.23万元。在投入3.19亿元完成全面“改薄”任务后,再投入6699万元提升“改薄”成果,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我县投入8000余万元,新建95个村卫生室,改造提升122个村卫生室。千方百计充实稳定村医队伍,实现千名农村人口1名村医目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由财政代缴保费参保,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我县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做到应改尽改。在贫困户危房改造清零基础上,又投入5288万元,对5980户困难户家庭实施“改居”工程。

为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我县投资12.6亿元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合收购49座农村水厂,对饮用自来水的采取“一厂一策”,对饮用进水的采取“一户一策”,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喝上安全水。

目前,我县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基本解决。

精细帮扶,严防返贫致贫

初秋的江淮,秋风中还带有丝丝暖意。一大早,郭河镇马塘村的“河长制”护管员许萍和往常一样,带着巡河用的手套、雨鞋、垃圾钳和塑料袋,开始了她新一天的巡河。

一路上走走看看,遇到塑料袋、落叶之类的,许萍就穿着雨鞋下去捡,有些自己不能处理的,就联系保洁员过来打捞……许萍说,她这样的巡查,一个月至少要有五次,她每年可领4200元工资。

这个公益性岗位,不仅让许萍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能够安心照顾家里丈夫和孩子。

许萍说,几年前,丈夫在工地上打工摔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当时两个孩子上学,自己靠务农艰难维持生计,多亏了各项扶贫救助政策帮扶,这个脆弱的家庭才渐渐走出困境。

“大女儿已经上大三了,不仅有助学金,每月还能享受助学资助400元。多亏有政策兜底。”许萍感激地说,在上高中的小女儿一个月也有300元的资助,“再也不用为她们的生活费担心了。”

像许萍这样因残因学的困难家庭还有不少。为加强对困难家庭帮扶,2018年我县创新举措,向全县发出倡议,募集169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薪火相传”助学、“一米阳光”助残、“邻里守望”互助三大社会扶贫工程。

统计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县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基金作用,资助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1919户,困难学生1365人,开发125个扶贫互助岗,给困难群众再加一道“保障网”,解决脱贫与解困两个难题。

针对不稳定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两种风险”,我县还着力在建立脱贫防贫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完善相对贫困人口的长期监测和动态预警机制,探索实行脱贫户分类管理,全力扎紧预防返贫致贫的“篱笆”。

我县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已脱贫户分类管理,将已脱贫户分为发展能力不足户(A类),发展能力一般户(B类)和发展能力较强户(C类)三类,并摸排出有致贫风险重点关注户。

根据分类结果,我县除教育、医疗、社保兜底等保障性措施普惠制享受外,在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奖补标准、公益性岗位安排、社会扶贫资助等发展性政策措施上实行差异化落实,加强动态监测、帮扶。

随着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的建立健全,我县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

精确发力,巩固脱贫成果

眼下,石头镇望城村的十里桃花家庭农场葡萄种植基地,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大棚内,各种品种不同的优质葡萄挂满藤架,散发着阵阵香甜的气息。望城村贫困户王三华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王三华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早年查出患了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为给丈夫治病,家里多方举债,一贫如洗。面对沉重的债务,她一度十分发愁,却又没有办法,只能在家一边务农,一边照顾丈夫。

前两年,村里进行贫困户务工需求摸底统计,王三华想就近务工的信息被汇总到了望城村的“劳务档案”里。很快,她便到十里桃花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务工,开启了稳定的就近就便务工生活。

“如果不是在家门口打工,日子都不知怎么过呢。”王三华感叹道:“现在我挣钱、顾家两不误,生活有了奔头。”交谈间,一筐葡萄已采收装满。她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去脸上汗水,随后把装满葡萄的三轮车开往包装车间。

王三华只是我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截止目前,我县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7.3亿元,共安排“十大工程”扶贫项目801个,这足以说明该县在脱贫攻坚中使出了真功夫。

产业扶贫快速发展。我县推行“四带一自”模式,共发展特色种植1.26万亩、水产养殖1.73亩、畜牧养殖15.66万只(头)。主体带动户1.47余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形式参与收益。

就业脱贫全面强化。我县开展就业扶贫直通车,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25万人,已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456人,建成扶贫车间6家,开发公益性岗位4309个,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金融扶贫精准发力。我县注重农村金融融入产业发展,着力增强“造血”功能,仅最近三年,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万户、4.04亿元,涉及416个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5522个。

兜底保障应保尽保。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中,我县创新工作方法,实施16个扶贫项目,兜底保障贫困户1.5万户2.35万余人,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并全面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

“双基”建设不断推进。我县完成贫困人口农村改厕1.1万。推进24个贫困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我县持续精准发力,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果,脱贫奔小康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