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冬闲”人不闲,个个巧挣钱

我县农民 “淘金”致富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1-01-06 15:48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作者: 赵德斌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每天清早,在万山镇水关村大屋组,宋超都会来到他的草莓种植基地,和村民们一起忙着采摘。外面寒风刺骨,棚内却温暖如春,棚上还不时往下滴答水珠。眼下,这个基地的草莓已经陆续成熟,绿油油的草莓叶子中间,点缀着一颗颗红艳艳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

两年前,宋超瞄准了高端水果反季种植,先后流转了40亩土地,建起草莓温室大棚,果品收到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掰着手指头算账说,从草莓的长势来看,亩产3000斤没问题,价格也还不错,均价1斤在20元左右,估计这一茬草莓收入会超过200多万元。

“这个冬天我们可是闲不下来了,光这些草莓就够忙到年关,真的是天天卖草莓、日日有进账呢。”宋超乐呵呵地说。

从万山镇往东驱车大约十公里,就到了冶父山镇三岔村马厂组,村民欧翠萍正在给羊舍中的湖羊投放食物,“咩咩咩……”,湖羊起此彼伏的欢叫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欧翠萍说,到了冬闲时节,她便和许多农户一样,抢抓春节前后肉类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的商机,纷纷补栏,饲养湖羊。“我今年购买了6只湖羊,按目前市场价算的话,净赚1万块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欧翠萍喜滋滋地说,湖羊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冬闲增收的新亮点。

往年立冬后,很多农民忙完了秋收,就闲着“宅”在了家中,“猫冬”现象存在多年,在农村已经成了习惯。而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县的不少农民“见缝插针”,发展种养加工项目,多途径增加收入,把“冬闲”变为“冬忙”。

据了解,为改变以往秋收秋种后“地荒人闲”的局面,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帮助农民改变固有的耕作模式,引导农民在冬闲时节搞副业、创收入。我县积极发挥农村社区、村级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系统、广播等平台作用,进行致富新观念、新路子、新技术传播,发展冬闲经济;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各类种养培训班,带动农民参与到冬闲特色种植养及加工业上来;县农业部门组织科技帮扶小组,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对出现问题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冬季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农闲不再蹲墙根,多找门路去赚钱。”眼下,在我县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在变着法地赚起了“外快”,纷纷投入到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把冬闲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这阵子,龙桥镇凌安村谷岭组的村民趁着雪后晴好天气,加紧生产加工米面,以供应日益临近的春节市场。泡米、磨浆、蒸煮、切丝、晾晒……他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经过一道道工艺,大米变成了一根根色白柔润、晶莹剔透的面条。

“往常入冬,我们实在没啥事儿干,不是坐在炕头唠家常,就是聚在一起玩麻将。”正在忙活的程小梅说,最近几年,村里积极引导他们依托米面文化,通过作坊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走出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现在,大家冬天再也闲不住了,都忙着做这个米面,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日子过得很充实。”程小梅喜滋滋地说。

用“一根面”撬动一个产业,以“一根面”富裕一方百姓,随着传统米面产业的发展,凌安村从事米面加工销售的村民有数百人,户均增收达到5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米面专业村”。凌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利自豪地说,下一步,村“两委”计划继续扩大加工规模,把米面产业做大做强,带着大家赚更多的钱。

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吴周认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猫冬”已经成了我县农业转型发展、飞跃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赶走,必须踢开。要做到这点,就应该从特色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上着手,在产业布局、技术支持、产销对接等方面下功夫,广开增收门路,让农民冬闲人不闲,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从而鼓起腰包,逐步消除“猫冬”现象

吴周说,“从‘闲’到‘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意味着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僵化思维被打破。‘忙冬’既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又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精神状态。” 

时下,虽然寒气逼人,但在我县广袤的乡村田野,处处活跃着农民忙碌的身影,让原本寒冷寂寞的冬天也变得暖意浓浓和生机勃勃。冬季的严寒挡不住群众致富的脚步,在通往小康的路上,大家通过勤劳的双手,迎接着增收的喜悦。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