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两个小西瓜 “钱景”大不同

发布时间:2021-06-02 10:29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作者: 赵德斌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金牛镇西瓜种植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出产的西瓜品质好,名气比较大,在市场上很“抢手”。这个镇有两个远近闻名的种瓜女能人,一个是健康村的胡永霞,一个是圩坝村的赵玉梅。

健康村与圩坝村相邻,胡永霞和赵玉梅年纪一般大,都三十刚出头,她们的西瓜地也只相隔几里路。平心而论,在西瓜产业发展上,论规模,论品种,论大小,都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然而,胡永霞和赵玉梅种瓜的效益却迥然不同:胡永霞种植大棚西瓜,管理水平高,技术有讲究,西瓜质量好上市早,一亩西瓜有万余元进帐甚至更多;赵玉梅仍以传统方式种植露天西瓜,科技含量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而且市场不稳定,收益只是大棚西瓜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同样是西瓜,为什么差价这么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日前,记者来到金牛镇采访,发现两种观念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健康村方瓦组胡永霞的大棚西瓜里,一个个西瓜横七竖八地躺在藤蔓中,圆溜溜、绿油油的。胡永霞正和村民们一起忙活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抱起藏在叶子下面成熟的西瓜,用剪刀剪断瓜蔓,搬运到手动小推车上,成批往路边卡车上装载。

“我算是尝到大棚西瓜的甜头了。”胡永霞乐呵呵地说,由于西瓜提早一个多月上市,别人的西瓜1斤还不到1元,她的西瓜每斤就要卖3块多,1亩地要卖上1.2万元。

最近几年,胡永霞先后投入40多万元,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建设了大棚西瓜基地。她尝试着引进8424等新品种西瓜进行试种,实验成功后在基地全面推广种植,“市场上不缺大路货,缺的是高端精品西瓜。”

在西瓜管理上,胡永霞在西瓜大棚四周,都挖了避免西瓜遭到雨水浸泡的排水沟,大棚内则全部采用滴灌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每株西瓜都严格采取“三蔓一瓜”的种植方式,只留一个瓜,从而保证西瓜的产量和品质。她还应用了大量的现代农业“黑科技”,比如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自动加温补水等应用技术,确保西瓜皮薄肉甜,个头适中,外形也十分美观。

“不要小看一个普通的西瓜,对于瓜农而言怎么种瓜,什么时候卖瓜,还真有不少门道。”胡永霞讲的头头是道。由于田间管理得当,她家的西瓜成熟期在周边属于比较早的。目前市场上的西瓜供应正处于“空档期”,供应量少,价格自然比一般西瓜高出一大截。

据了解,西瓜是喜热作物,最忌雨水冲打,在低温和弱光下生长不良。大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温、防雨,采用大棚栽培就能实现西瓜一季多熟,根本不用“看天吃瓜”。

胡永霞采用大棚种植,西瓜的上市期从每年的5月底延长到10月中旬,不仅分散了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还实现了“一季栽培,多茬收获”,大大提高了西瓜的经济效益。大棚种植的西瓜一季下来可收获五茬,亩产量更是高达4000斤以上。特别是规避了自然灾害,包括太阳暴晒和雨水淋湿的影响,确保了稳定增收。

由于销路好、价格高,今年胡永霞这52亩大棚优质西瓜,除去生产成本,预计可实现纯收入将超过50万元。

赵玉梅是金牛镇圩坝村张庄组的种瓜大户,她家种植的55亩西瓜也有安生、丰乐、新优美等新品种。记者在瓜地里看到,掩映在翠绿色藤叶下的露天西瓜,大的有拳头大小,小的只有核桃大小,还在生长旺季,最快要到6月底才能正式上市。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我咋做。”和当地瓜农一样,赵玉梅种植露天西瓜,全靠老天爷赏脸吃饭,“老天爷不给力,我们也没办法。”由于露天西瓜成熟期比大棚西瓜晚一个月,所以相对于大棚西瓜的价格偏低。

赵玉梅已意识到光靠老经验行不通,于是痛定思痛,下决心向胡永霞看齐,把加强技术服务推广和集约化经营作为提高西瓜产业效益的突破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瓜园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种植,从困境中走出来。

“农业是增收利器,但农业的内涵要提升。”金牛镇镇长夏雁飞认为,大棚种植是西瓜产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制约当地瓜农发展大棚种植的主要障碍来自思想观念,而非成本问题。像胡永霞这样的新农人群体,正在改变着传统农耕文化,为推动现代农业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夏雁飞表示,接下来,金牛镇将以实施特色种植业提升行动为契机,打破制约农民增收“瓶颈”,在扩面的基础上增加设施面积,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格局,实现产值和利润“双翻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雨水过后的空气还有些湿润。在金牛镇,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正孕育着新的收获和新的希望。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