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蓝板板”成了村民致富“聚宝盆”

发布时间:2021-06-16 08:47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作者: 钱良好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光伏板下阳光光照不足,没法种庄稼,猕猴桃恰好耐阴凉。”近日,记者走进泥河镇光伏科技产业园,正好遇到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贾兵给当地农户传授种植经验:“猕猴桃属于中等喜光性果树,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其适宜的散射光照,促进植株的开花结果,同时要光照要求避免强光对植株造成伤害。”

4年前,贾兵看中了这里光伏板下的的160亩土地,种上了自主选育的“皖金皖翠”品种,当时填补国内猕猴桃种植农光互补项目的空白,有效解决了土地利用问题。“去年,终于挂果,一亩地产量约1500斤,每斤5到10元,纯收益能达到5000多元。”贾兵高兴地说:“上面能发电,下面能种果,延伸了产业链,一地两收。”

眼下正是猕猴桃杨花结果时期,贾兵仔细查看枝条上的坐果情况。“再过2个月,猕猴桃就成熟了,青绿、毛绒绒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特别好看。”

事实上,从2016年,自国家实行光伏产业扶贫政策后,我县加大对光伏扶贫项目落地资金支持,创新光伏扶贫融资模式从大力支持光伏与农业和乡村旅游集合发展,开辟光伏扶贫补贴及优惠绿色通道,促进项目市场化发展,使大批农户获益。

龙桥镇福兴村也是利用“光伏+农业”的示范村,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发电板依着山势起伏,发电板的下面是一个个蔬菜大棚。

“这是我们村的农光互补项目,目前已并网发电,收入年底分红。”福兴村党总支书记张业本自豪地说:“该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让全村村民用上了免费电!”

2015年5月,福兴村引入总投资达3.6亿元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流转荒山坡近1000亩。“自从建了电站后,我家5亩山地全部交给光伏公司打理,一年收入两万多元。”正在光伏大棚里摘西瓜的村民卢玲玲高兴地说:“公司平时打扫卫生、在光伏电站除除草、清洗电池板等,有用工需求时总是先找我们,一天80元,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钱收入。”

记者在光伏大棚里看到,不只有蔬菜瓜果,还种植了花卉、茶叶、食用菌,养了能卖钱的蚯蚓、土鳖、泥鳅、黄鳝等,形成了棚上光伏发电、棚下生态种养的产业链。

“过去的荒山坡变成了‘金银坡’,农民致富有了底气。”龙桥镇党委副书记熊晓林介绍,该电站多余电量卖给国家电网,每年每个村可获得保底分红,共受益30年。由于光伏电站采用的是“农光互补”建设模式,每年为各村又增收近10万元,村民可以参加再分配。

“蓝板板”不但能上山,还能下水。笔者在白湖镇聚能新能源渔光互补电站示范基地,见到了“上面可发电、下面能养鱼”的新型电站,光伏电板随光转动,前后相接,一望无际,它们如蓝色海洋。

该基地负责人吴传厚撑起小船,领着笔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把光伏发电站建在鱼塘上面,既不改变土地性质,也更加生态和集约生产。一期工程共占水面680亩,水里养了鱼、虾、蟹,塘边还种植猕猴桃和葡萄等果树。电站每年发电利用时间将达到1080小时,年发电量2160万千瓦时。

白湖镇梅山村63岁的村民吴能松记忆犹新:“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草滩地,种不了庄稼,养不了鱼,现在却变成了光伏电站和养鱼塘,我们跟着沾光,用上了平价电,吃上新鲜鱼,还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收入。”

“我们整合改造荒滩,发展光伏产业,采取光伏发电、鱼虾养殖、莲花种植等多元立体套作方式,将昔日的荒滩变成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实现了土地综合利用,推动了能源低碳化。”白湖镇镇长施小勇说。

据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我县还以发展光伏产业为契机,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使电网接入能力与光伏产业项目建设需求相匹配。截至目前,全县光伏下乡工程共建设3千瓦农户分布式光伏电站近400户、村集体光伏电站50余座,给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