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年俗记忆

发布时间:2022-01-27 16:47信息来源: 《今日庐江报》作者: 李志宏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在我的记忆里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

闽南过年基本是从腊月十六“尾牙”这天开始的,一直热闹到元宵。以前称改善伙食为“做牙”,“尾牙”就是最后一次做牙。腊月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闽南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祭拜仪式。

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除夕之夜,闽南称之为“二九暝”、“三十暝”。小时候,我记得有备“春饭”和“竖年”的习俗。“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闽南话“春”与“剩”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竖年”就是在门后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意寄又长又甜,家运吉祥。

闽南有句乡谚:“勤俭五个节,富贵一年夜。”其实所谓的“富贵”,也不过是除夕那顿年夜饭。闽南对除夕夜的团圆饭特别重视,全家人总动员,洗、切、炒、端,记得小时候有一种老式火锅,中间有个烟囱,里面放置木炭,这顿饭也叫“围炉”。围炉前要在大门口燃放鞭炮,晚宴开始,晚辈要先向长辈敬酒并送出祝福。年夜饭不需要山珍海味,有时只是一些普通菜肴,但都能说出一些名堂来,如蒸芋,芋与“裕”同音,吃鱼头预示着来年“富饶饶”。围炉结束后,开始派发压岁钱,没有结婚的,在长辈眼里,都是小孩,都能拿到红包的。然后再放鞭炮,可以出门玩,但大多是在家里泡茶、聊天。大家围坐一圈,掏出珍藏的自认为最棒的茶、最好的烟,谈笑畅叙,收拾一年的心情,一茬又一茬的话题随热气腾腾的烟雾扩散。小时候,我对春晚是特别顶礼膜拜的,八点到了,大家准时看中央台的联欢晚会。毕竟是小孩子,有时捱不住了,就几个挤在被窝里,看着看着,不知不觉睡过去了,梦中还喊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闽南流行一句顺口溜:“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初四安下地,初五隔光,初六舀稀饭,初七摸,初八摸,初九祭天公……”大年初一,俗叫“初一早”,无论大人小孩都要起早床,换上新衣服,洗了手脸,烧开水,泡新茶,备果品、“茶配”(糖品),先敬“天公”,次敬“土地公”,再敬“灶君”,最后敬“祖先”。每一敬茶都要放鞭炮,叫“贺正”。初一早上的早餐,要吃除夕的剩“年饭”,意思表达有剩余,不能吃稀饭,俗话说:吃干的,一年出门会碰上好天;吃稀的,出门就会碰到下雨天。人家会说你,“带雨界”。这天,不骂人、不吵架、不打破碗、不说“死”“饿”“穷”等不吉利的话,逢人要道“恭喜”。生意人在这天不能计欠帐,也不做买卖。农事已闲,举行娱乐活动,俗有歌谣:“初一场、初二肠、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下地、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就是说,春节大家欢欢喜喜地玩,到了初六起,要开始准备农作春耕,新的一年的工作开始了。小孩子由大人领着,出门去向亲戚长辈们拜年,家里往往要有个人留守,如果有客人到访,一定要拿出“茶米”,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闽南有种说法:“抽喇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所以家家备有上等的铁观音茶。

年,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不论是办年货、挂红灯、贴春联、放鞭炮,还是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看春晚、守岁,抑或是耍狮子、舞龙灯,所有的欢愉映上脸庞,所有的心田温润柔软。当绚丽的烟花、轰鸣的炮竹释放出来自同一民族同一家人的真挚与力量时,我愿将那源远流长的文化色彩和美好的回忆,铭刻在心,犹如一季春暖花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