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村庄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 风景变“钱景”

从“景村融合”看龙桥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06 14:37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作者: 赵德斌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春光潋滟,陌上花开。走近龙桥镇,但见群山怀抱中,山水互映生辉,红绿相间添色,一幅“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江淮山村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

龙桥镇秉持“景村融合”发展理念,推动乡村“颜值”和气质同步提升,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风景变“钱景”,不仅让村民过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生活,还打造了乡村旅游新名片,真正让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村姑变身“俏佳人”

光滑如玉的青石板、古色古香的老瓦房、蜿蜒曲折的绿水巷……漫步在我省首批“千年古村落”的龙桥镇黄屯社区黄屯老街,会感觉到时间被偷走了,眼前的一切,仿佛在诉说着这条已有1800多年历史老街的岁月变迁。

据介绍,黄屯老街始建于东汉末年,是安徽境内至今保存完好、为数不多的老街之一。

在黄屯老街提升整治中,龙桥镇本着“因地制宜、布局合理、保护生态”的原则,在保留老街整体格局、原始建筑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旅游元素,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景观格局。

目前,黄屯老街保存了200年以上的古建筑48间,100年以上的老宅子180多间,还有铸铁、竹编、龙灯、老照片馆、微雕馆等难得一见的老物件,几乎还原了那个朝代老街的原始风貌,重现了老街昔日的古韵和魅力,也成为江北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屯老街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龙桥山区是全省重要的毛竹产地,如今老街上还聚集着很多从事竹器加工的手艺人。沿着盘山公路,记者驱车进入与黄屯社区毗邻的龙桥镇凌安村,但见远处层峦叠嶂、竹海葱茏,近处屋舍俨然、村巷整洁,色彩斑斓的竹海与风光秀美的乡村相映成景。

凌安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现有竹林面积1.2万亩。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这个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山峰为骨架、竹海为肌肤,注重培育竹林景观,着力打造村落形态,绵延乡土气息。

在凌安村,满眼的翠竹长廊全方位展示出竹乡的竹文化,一个个白墙红瓦的村落缠绕在竹林柔媚的腰肢上,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漫步其间任由翠竹拂面,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引来众多游客前来休闲,眼下成了“网红村”。

听当地人讲,龙桥镇福兴村有个福兴花海,是远近闻名的赏花胜地,被周边村民称为“家门口的公园。”。记者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时下,随着气温持续回升,在福兴花海,放眼望去,黄的郁金香、紫的美女樱、粉的海棠等花卉争奇斗艳,花香四溢。

福兴花海的前身是一个废弃的轮窑厂,占地面积150亩。2019年,龙桥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400多万元打造花海,播种了20多种花卉,一年四季次第开放。为了方便游客赏花,该镇还修建了3公里长的彩虹慢道,高低错落,别具一格。当下,花海景区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这是龙桥镇“景村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小镇念活“旅游经”

近年来,龙桥镇的一个个村庄根据各自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特点,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实现了美丽蝶变。

龙桥镇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景村融合”发展,以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并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达到乡村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效果。

与此同时,龙桥镇依托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守住乡愁不变味,守住农耕文化不变形,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改善村中景观,加快构建富有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的乡愁乡恋、诗情画意的乡村地域场所。

龙桥镇还充分考虑到各村在空间组织、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注重“山、林、田、景、产”互为促进,生活、生态、生产彼此交融,相互依赖,突破传统农村的发展框架,从而使乡村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得到均衡和充分发展。

为重塑乡村特色风貌,龙桥镇综合考虑地块规模、景观节点以及后期效果,科学确定景区选址,避免项目间距离过近、建设内容雷同,最大限度满足居民游客多元化、普惠性的观赏需求,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和利益互显的共同体。

龙桥镇通过示范创建,带动整体提升,将“景+村共建”连成线、串成链、集成片,使得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全面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景村融合”发展格局。

农民挑上“金扁担”

通过推进“景村融合”发展,龙桥镇成功树立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乡村旅游品牌,也逐步显现出对人海的虹吸效应,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生态优势正释放出绿色发展新动能,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乡村旅游红利,肩上的“金扁担”越来越长、越来越宽,也挑得越来越稳。

“有山有水有文化,没想到家乡变得这么漂亮。”魏建国是龙桥镇福兴村李洼组土生土长的农民,前些年一直在外地建筑市场摸爬滚打,看到前来福兴花海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他就返回家乡开了一家土菜馆。

福兴花海景区给土菜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每到节假日,我们村里的几个农家乐生意就火得不得了,如果客人不提前预约,订不到房间也是常有的事情。”魏建国道出了“景村融合”发展给村民带来的生活改变,“现在一年下来,差不多能挣70万元,一下子就走进了小康。”

魏建国话还没说完,那边又在催促他过去点菜了。

在“景村融合”的背景下,头脑活络的龙桥镇安定村横冲组何万根看到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赶紧租下了本村的一处闲置农房,改造成“艺术人家”农家旅馆。在保留原本外貌的基础上,他对农房进行了装饰性地修建。

“没想到,刚修缮好房子,到了周末就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何万根乐得合不拢嘴。记者发现,这家的农家旅馆有洁白明亮的单人间,还有温馨如家的双人房,极简风格的装修下,电视、沙发、热水器……各种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最近几年,随着乡村环境与旅游设施的日益改善,“艺术人家”也成了人们体验“归园田居”式生活的一大去处。“收入不错,每年接待各地游客大约2000人次,获纯利稳稳在10万元以上。”何万根乐呵呵地说,“家门口捧金饭碗,这日子就是美。”

同样因“景村融合”发展受益的,还有龙桥镇凌安村谷岭组的村民汪俊彦。眼瞅着乡村旅游经济不断升温,他将村里零散的茶农们结合到一起,成立了华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汪俊彦率先在海拔463米的寨基山竹海深处流转110多亩荒地,搞起了茶叶种植,“光秃秃的山坡摇身一变,不仅变身茶产地,还成了一个天然大景区。”汪俊彦感慨地说,“过去是守着金山银山,过着清苦生活。现在好了,地还是那块地,但由于高山茶深受游客的喜欢,地的价值不一样了。”

凌安村党总支书记汪利告诉记者,在汪俊彦的带动下,合作社的茶叶基地从当初不到200亩发展到了眼下的1000多亩。汪利说,依托竹海景区这个好平台,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游客饱了眼福,村民鼓了腰包。”

村村是景区、处处是风景,龙桥镇因“景村融合”而美丽,因“景村融合”而生机勃勃。统计数据显示,龙桥镇现有农家乐、民宿、土特产店就达206家。去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全镇接待游客还是超过了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600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龙桥镇全域旅游的绝对“主角”。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旅游提出明确要求,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龙桥镇党委副书记熊晓林说,“景村融合”发展已成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

熊晓林表示,接下来,龙桥镇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标杆区的目标,全面推进“村景融合”工作,使村庄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提升乡村景观环境,有效盘活农村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龙桥样板”。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