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关于“周瑜是庐江人”及“舒县是今庐江县”的历史证据

发布时间:2013-01-11 10:37信息来源: 杨琴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证据一、周瑜墓和小乔墓在庐江

周瑜墓在庐江县城东门外横街朝墓巷,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约5亩,兆域高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寸车纹等汉代大砖砌成。明正统七年(1442年),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1989年5月,周瑜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庐江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周瑜墓,建设周瑜墓园。于2008年9月28日举行开园庆典向社会开放。

小乔墓在庐江县城西门外绣溪河北岸真武观旁,古称“瑜婆墩”。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结构。墓门朝东,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望。2001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小乔墓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证据二、汉代舒县城池在庐江

汉代舒县城池遗址在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2011年7月14日发现,初步认定为两汉时期古城址,城址平面呈近长方形,南北长约600-700米,东西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为40多万平方米,城址主体部分现是村庄、农田和水塘。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村民犁田时,在田间地头发现大量石块。现经初步调查,原城址分为东、西城两部分,城墙外围有护城河。原城墙由石块垒砌和夯土堆筑,因年代久远和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现城墙主体部分是河埂和农田,夯土城墙断续可见,呈红色的燧石石基连续分布于夯土城墙下部,目前残存的城墙段距地表约1-2米,宽约10米。城址东、南、西、北段城墙段走向及规格大体上比较明确。在对城址西部的初步勘查中发现有文化层的分布,灰层厚约10厘米,夹杂大量红烧土,同时在对城址的调查中在地表采集到商周时期印纹陶片和六朝瓦当等遗物,依据现有的调查结果,推测城池村古城遗址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

证据三、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7页)记载:“太中大夫徐恽擅杀临淮太守刘度,恽坐诛。遣扬武将军马城率三将军伐李宪。九月,围宪于舒。”李贤对“舒”注释为“县名,故城在今庐州庐江县西”。

证据四、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的记载:“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也。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从《后汉书》记载中,得知周瑜祖辈,世代皆是庐江舒县(即今安徽省庐江县)人。

证据五、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233-297)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准确可信。因此《三国志》里记载周瑜为庐江舒(即今安徽省庐江县)人应为信史。

证据六、宋代《元丰九域志》(第616页)关于周瑜墓的记载:“无为州,庐子邑城,见汉书志。潜城,楚之邑也。范增祠并冢。周瑜冢。何充冢。”时无为州辖庐江县,此“周瑜冢”即庐江之周瑜墓。

证据七、《续修庐州府志》卷三十(光绪十一年)记载:“庐江郡龙舒今舒城……舒,今庐江……周荣,舒人,举明经,有传。周兴,荣子,举孝行,尚书郎。周景,兴子,辟将军府。周尚,舒人,丹阳守……周瑜,舒人,有传。”《续修庐州府志》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龙舒即是舒城,舒即是庐江,二是当时庐州府辖合肥、庐江、舒城、巢县和无为州,庐州府把周瑜列入庐江县人,而非舒城县人。在没有重要考古新发现的情况下,岂可轻易推翻此说。

证据八、(清)吴宾彦修、王方岐纂《庐江县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刊刻本(黄山书社,2008年点校本)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人。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这是康熙三十七年刊刻本《庐江县志·人物志》(十二卷)的记载,证明周瑜是庐江人。

证据九、(清)吴宾彦修、王方岐纂《庐江县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刊刻本(黄山书社,2008年点校本)记载了明代刘廷鸾撰《汉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墓铭》,对明代之前全国的数处周瑜墓如安徽的舒城、巢县、宿松、江西的新淦等进行了系统考察,最后认为周瑜墓“在今庐江县者为是。”

刘廷鸾为明万历人,他认为舒城周瑜城为周瑜练兵牧马之所,不得“以城为墓”。巢县之墓,周瑜曾为居巢长,也为纪念之冢。宿松周瑜墓,为周瑜后人周本所筑,为周氏祖坟地筑冢而成。以上三处有的是周瑜后代所为,有的是周瑜生前为县长之地的后人所为,有的是周瑜青少年练兵之所而以城为墓,附会之说,均不足信。只有庐江县是周瑜的出生地,周瑜归葬乡土,其墓才是真墓。

证据十、《安徽省志·人物志》记载:“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今庐江县西南)人,出身士族,三国时东吴名将。”此引文引自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安徽省志·人物志》(1999年版)第3页,明确说明周瑜为庐江舒(今庐江县西南)人。省志是记载全省地方历史的权威资料。

证据十一、《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1999年版第1055-1066页)记载:舒县,源于古舒国。春秋以前,对大别山以东的江淮地区氏族方国统称为舒。后为楚邑。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因邑建县,名舒,隶属庐江郡,兼郡治(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西汉末,王莽篡位,改舒县为昆乡。(昆乡有矾场,确认今庐江县无疑)东汉建武元年(25)废昆乡,复置舒县,仍兼庐江郡治。……南梁天监末(约519年)置庐江县。

证据十二、上海辞书出版社在1999年、2009年先后两次修订的《辞海》中,修订了1979年版《辞海》对周瑜的表述。1979年版《辞海》载:“周瑜(175-210)三国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200页)。而1999年版《辞海》载:“周瑜(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241页)。2009年版《辞海》载:“周瑜(175-210)三国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少与孙策为友。后归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策死,以中护军与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并与刘备协力大破曹军于赤壁。继又进克江陵。后病死。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2009年版《辞海》新图本第3010页)。

证据十三、《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412页)记载:“舒:县名。《后汉书·光武记》‘九月围李宪于舒。’注:‘县名,故城今庐州庐江县西’。”

证据十四、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9卷502页明确记载:“周瑜,中国东汉末孙策、孙权的重要将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对周瑜是庐江人作出结论。而舒城县的“异议”材料为何不引用?

证据十五、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版)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东汉扬州刺史部地图有明确的方位标识舒县和龙舒的具体位置。表明舒县为今庐江县,龙舒县为今天舒城县。

证据十六、臧励和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记载:“舒,周国名。子爵。春秋时灭于徐。(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注)‘舒国今庐江舒县。’即今安徽庐江县西舒县古城。”“舒城县,春秋群舒地。汉龙舒县。清属安徽庐州府。今属安徽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