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庐江民歌概述

发布时间:2012-11-22 08:57信息来源: 庐江县融媒体中心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庐江地处吴山楚尾的大别山余脉,位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东周列国时为群舒之首的古舒国,汉设庐江郡,隋置庐江县。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庐江临湖近江,山清水秀,圩畈冲田一望无际,是江淮大地名闻遐迩的鱼米粮仓。美丽富饶的田园风光、山峦起伏的自然景色、水天一色的区域环境,清新淳朴的民俗风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庐江民歌的生存、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庐江民歌无论是秧歌、山歌、茶歌、渔歌、情歌、门歌,还是划船、玩灯、打夯、舂米、车水等号子,都是劳动者在田间地头,生产生活中口头即兴创作,富有歌唱性,口口相传的一种流行形式,经历了由简到繁,形式多样的发展过程,是劳动人民思想追求和精神向往的集中反映,经久不衰,历来受到世人的重视。庐江民歌是生活在庐江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世代传承的民间宝贵文化遗产。

庐江民歌在长期的传承、传播实践中,由于受毗邻县民歌交流、融合与影响,基本形成了音乐色彩纷呈,诸多歌腔竞发的格局,且民歌数量繁多,丰富多彩。以题材分,如反映劳动生产、社会生活、乡土习俗、历史传说、人生哲理、男女恋情等,极具广泛性;以体裁分,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按音乐性质分,有高亢激越的、雄浑有力的、委婉绵柔的,可称得上千姿百态。歌门基本上是单声音乐体制,绝大部分歌曲音域不宽,通常是八、九度。旋律比较平稳,主要特点是三音列级进或环绕的典型四度进行,旋律走向下行居多。除个别民歌受外地传入影响,一般征调式民歌,含有很鲜明的羽调色彩,征羽交替非常普遍。山歌、秧歌的节奏比较自由,非律动和变换拍子较为普遍。号子和小调的节拍基本上是偶数拍子,即二拍和四拍,音乐结构主要有单句式、上下句,起承转合式、五句头、多句连缀和乐段再现之间还可以自由插入几首短小而风格相近的民歌,构成别具一格的回旋曲式。民歌的歌词朴素生动,且口语化、生活化、衬词较多,富有浓郁的庐江地域特色。

解放后,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庐江民歌的发展在庐江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全县文艺工作者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和创作下,庐江民歌焕发出勃勃生机,空前繁荣的景象。五、六十年代,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歌,被众多的“泥腿子”歌手唱出了乡,唱出了县,唱出了省,一路唱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庐江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涌现了一批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在搜集、整理、加工和研究民歌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如:张翼、吴长松、董金兰、许中南、夏云扬、王方金、陶月恩、陈国信、邱定宏等,其中《月亮弯弯照粉墙》、《十二月花灯》、《龙抬头》、《十里长冲好风光》、《茶乡新歌》、《劳动人民手一双》等成为庐江民歌经典曲目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1979年,庐江县对全县进行了一次民歌普查,搜集、整理出了33首民歌载入《安徽民歌一百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有的民歌还被编入小学生课本。其中《十里长冲好风光》在全省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庐江人爱民歌、写民歌、唱民歌的痴心不改。以民歌创作演唱为主题的调演、汇演活动推陈出新,从未间断。积极发现、培养和扶持民歌演唱新人,参加省、市组织的“皖中南民歌大赛”、“安徽省民歌歌会暨歌手大赛”,每三年一届的“巢湖歌会”等各种民歌演唱活动,新歌迭唱,新人辈出,推动了庐江民歌的繁荣发展。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