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庐剧初探

发布时间:2012-11-22 09:04信息来源: 庐江县融媒体中心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庐江地处皖中巢湖之滨西南,合肥市(庐州)的南大门。北邻肥西县,东眺无为县,西南濒桐城市、枞阳、舒城两县,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故里,出庐江县城东5公里便是江北冶父山佛教文化胜地,且南有皖中黄陂湖大湿地,西有古镇汤池厚重的温泉文化底蕴,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更具一方代表性。这里曾广为流传着一首民谣:“心里有话闷得慌,放开嗓子心舒畅。人人爱唱倒七戏,喜怒哀乐自成腔。”

应该说庐剧在明末清初时起源于庐江,这与庐江所处的丘陵山水风貌的人文环境有关,庐剧代表作<<小辞店>>的故事就发生在庐江同大镇的二龙街。庐江人喜欢庐剧,即“倒七戏”,家家户户喜欢唱庐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庐江与庐剧有着不解的渊源。

庐剧属安徽省内著名地方剧种之一。它在皖西大别山山歌、庐江茶歌、巢湖秧歌、合肥门歌、淮河花灯歌舞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来的。

习惯上,庐剧分上(西)、中、下(东)三路。其上(西)路以舒城、庐江、肥西等地区为中心,称“山腔”,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下(东) 路以和县、含山、无为等为中心,称“水腔”,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充满水乡风味;中路以“庐州”即合肥、肥东、巢湖等一带为中心,称“中腔”,音乐兼具上下两路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

自明清至今,几百年来,庐剧一直流行于皖中、皖西和沿江地带,其创作、演出均不离皖中,而皖中古属庐江郡(州),故而称之为“庐剧”乃名正言顺,此乃其一。

其二是同大镇北街、南街与东街交会处,有一丁字形三叉路口,称胡翠莲草绳店。距此约四米的东街上,在一商店的砖砌山墙里,嵌砌了一块清同治七年(1868 年)刻写的一块石碑,其碑宽约89厘米,露地高122厘米,迎面向街,左右两边有5厘米宽装饰性万字回纹,碑上方横刻“花戏楼”三个大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其下就私宰耕牛、上演庐剧即倒七戏、禁赌禁毒、命案闹事而有四条“告示”,字迹仍清晰可辨。现抄录如下:

一、耕牛有功于人,例禁私宰。然愚民□法,每不敌□私之肫。今定例,如有私宰耕牛者,务诸绅董与地保□□向前理论,每条罚钱二十千,存公,以备修桥、补路、施□、施药□。倘此等顽民后犹不悟,仍蹈前非,当地诸绅董与地保□□禀案,本县闻知,定捉严惩,从重制罪不贷。

二、近倒七戏名目淫词丑态,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嗣后,如有再演此戏者,诸绅董与地保亦宜禀案本县捉拿,定将此写戏、点戏与班首人等一并枷杖。

三、开场聚赌例有明禁,开设烟馆亦非正业务,当各自痛戒,及早回头。至于村庄居家往来,非系亲族即是□里,尤不可在村内开设烟馆,以致良家子弟渐□无□,当地绅董及地保均当禁戒。如不遵禁,即禀本县断□。

四、遇有命案,总当报官相验,听候审办,果系□□断□应得之罪,不许自持尸亲,先到伊家肆毁。□□妇女在婆家短见轻生,其娘家亦不许纠领多人前往拼闹。此等藉尸逞忿之风真属可恨,当地绅董与地保应严禁。如或不知,本县闻此,亦必急提重究,右仰远近知□(注:[□]为辨别不清的文字,标点由笔者后加)。

这一块石碑,揭示了庐剧与庐江之间的特殊关系,足见庐剧在巢湖扎根之深。

其三,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和文化部确定,已将和县的“东路庐剧”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县濒临长江,虽旧属和州,然长期与巢湖毗邻且又隶属于巢湖。

和县地处八百里皖江岸边,兼容皖中并沿江文化,长期流传的“东路庐剧”,既富涵“中腔”特色,又具有清秀婉转、细腻平和的水乡韵味。

尽管东路庐剧因故未能花开遍地,然“和县庐剧团” 栉风沐雨,近年来创作的演出剧目多达200多个,送戏下乡已近千场,并“先后三次荣获中国剧协最高奖——曹禺戏曲奖专业组创作和表演奖”,被誉为“唱不累、跑不疲”的文艺队伍,深受不同层面观众的喜爱。

据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庐剧起源于庐江,广泛流传在巢湖流域周边之市、县,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历史文化底蕴。如果说庐剧根深叶茂繁盛于皖中大地,它的发源地应该就是庐江。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