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黄屯——庐江佛教之源

发布时间:2014-10-26 16:28信息来源: 左从年作者: 汪德生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黄屯——庐江佛教之源

潜川大地,提起佛教,善男信女们无人不知“江北小九华—庐江冶父山”。

清康熙《庐江县志》(卷之三·疆域·山川)载:冶父山,治东北二十里。唐更名曰冶山,宋碑曰铁冶,盖冶铸之所。相传欧冶子铸剑与此,上有铸剑池,非春秋群帅所囚处也。考《濡须志》云:旧冶铸与此。其山比众山独尊,故号“父”。

冶父山,乃冶铸之所。然何时成为享誉江淮的佛教圣地?

冶父第四世孙冶堂禅师(名一剑)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撰《冶父山志》序云:“冶父之名,始自欧冶于周。山荒开自虎师于唐……”。

虎师者,黄屯利氏、孝慈伏虎禅师是也。

    黄屯,东汉农民起义领袖黄穰屯兵之地。境域三面环山,峰峦叠嶂,有大小峰岭四十余座,逶迤百里(其寨基山为最高峰,海拔406米);黄屯河源于天光山自南向东北穿境而过,流经陈家拐、周家渡至迎水庵入洲河达长江。山水相依,互举殊称。

唐大中三年(849)五月,黄屯山区一利姓人家喜得贵子。岂知孩子生下来双眼始终紧闭。时过“三朝”,仔细端详:乃一盲童也。其父母喜极悲来,欲弃之水中,踌躇不忍,于是便把他送到寨基山南部群峰——抱龙山一石岩下,因抱龙山之巅有一古寺庙,常有僧尼出入,能否收养,听天由命。说也奇巧,此岩下有一石窟,石窟中住有一只雌虎,见被弃盲童,不仅没有加害,反以虎乳哺育,并以虎爪刨地,刨得一弘清泉,以舌蘸泉水为盲童洗目。转眼三个春夏秋冬,孩童渐渐长大,双目也渐渐明亮起来。一日,一樵夫在山中打柴,看见一虎与孩童为伴,其孩童容貌酷似利氏。于是他便将此情告诉了利姓人家。利父便亲自登到寨基山峰巅,向抱龙山石岩处远远观看,果其不然,此孩正是他所弃之子。利父悲喜交加之余,觉此儿为虎乳哺育成人,可谓虎童,乃天意也,将来必有所为。便远远朝虎童三拜,悄悄离去。

虎童聪明伶俐,“性敏悟,若有生知,洞察庶物。” 虎童渐长,常到古寺庙玩耍,但凡佛门清规,无师自通,且“闻诵经辄解”。众僧见喜,随即授以经文,继而剃度落发受具足戒,伴虎修行。山下众生得知,便尊称虎师。

唐乾符四年(877),虎师年二十九。因慕冶父山“造化钟神秀”之盛名,便携虎由黄屯寨基山移禅冶父山兜率峰。既长,遂结茅庵于山巅,与虎同隐,终日诵经念佛,修身养性。唐光化元年(898年),虎师道行高洁,禅理圆融,声闻朝廷。昭宗李晔封号“孝慈伏虎禅师”,表其庵曰:“云中茅斋禅院”(后称伏虎庵),赐金衤阑袈裟,以彰厥德。并敕建无量殿(此殿砖石结构,依岩偎险,穹顶券空,未用寸木,故亦称“无梁殿” )于兜率峰巅。

唐光化三年(900年),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驻军庐江,是年移镇广陵(扬州),便舍宅邸紫芝坊建寺,并取光化年号为光化寺(即今庐城金刚寺),恭请孝慈伏虎禅师前往主持。经年,禅师厌市中烦嚣,辞归冶父。

唐天复二年(902),伏虎禅师建冶父寺于南麓,开毗尼法坛,受戒弟子八百余众,号千僧。自此,山巅南麓,梵宇巍列,禅房幽深,香火兴盛,声名显赫。

唐天复三年(903),孝慈伏虎禅师示化于安丰乡石塘村。

黄屯“虎童”成为冶父山“开山祖师”,被皇上敕封,赐金衤阑袈裟,黄屯乡民倍感荣耀。于是,当年利父弃盲童于抱龙山石岩,山下众生拜称为“祖师岩”,岩下石窟为“祖师洞”;因虎爪刨地得一弘清泉,以舌蘸泉水洗目而使盲童重见光明,其“祖师洞”所在之山巅名为“光明顶”,光明顶上的古寺庙则名为“光明寺”(因光明顶四季云雾缭绕,故光明寺被后人名为云雾寺)。

自始,黄屯作为孝慈伏虎禅师故里,声名鹊起。更有黄屯山区峰雄、洞幽,苍松、翠竹,朴野隐逸的自然环境,一时间,吸引县内外众多的信男善女,纷纷前来修庙建庵、传经修行。

据清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杂类•寺观)所载:时年全县共有寺庙(庵)101座,其黄屯境内独占21座。地方志书誉之为“九里十三庵”,足见其佛教文化氛围之厚重。其中,寨基山西南群峰釜顶山上的凤鸣庵和西北群峰秀山上皛岫庵,乃冶父山四大支院之一;大岳山上的白云寺(又名南岳庙),时为少林游僧空月和尚慕名而来,化缘倡建于唐天佑末年;黄屯河口幽谷翠坞之中的望佛寺(原名迎水庵),据庵内石刻所记,系当年吴王杨行密驻军庐江时捐建;黄屯河下游黄屯畈中的关岳庙(原名关帝庙)、十里长冲的花山庵,分别始建于明朝天顺三年(1460年)和万历年间;康熙二十八年(1689)贡生何云龙捐建万寿庵,以及年代失考的凤凰山上凤凰寺等等。

黄屯,古庙名庵,蜚声皖江南北。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年盛景不再。但是,黄屯,作为佛教圣地冶父山“开山祖师”之故里、庐江佛教发源地,史志永存。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