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年两会专题 > 回眸2019

坚守初心 戮力同行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高质量“庐江篇章”——我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作者:钱明东 发表时间:2019-12-24 信息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人次: 文字大小: [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又一年。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抓重点、补短板、促规范、压责任,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狠抓“三精准”“三落实”,全县上下坚守初心,戮力同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奋力书写脱贫攻坚高质量“庐江篇章”。

做强扶贫产业,脱贫增动能

精准打实产业扶贫这一“关键招”,促进产业发展“接二连三”,一举多得,成为助民发展、带民致富的强劲动能。

围绕乡村振兴,加快稻虾综合种养、绿色蔬菜瓜果、名优茶、特色经果林、专用品牌粮食生产等“510”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一二三产提升与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目前全县“510”产业基地面积发展到72.7万亩。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1亿元,加快到村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出台《庐江县2019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奖补办法》,对自种自养达标户、带贫主体、贫困村分类分级实行奖补,有效防止产业扶贫“简单化”“泛福利化”问题,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结合产业扶贫100%全覆盖问题整改,根据贫困户发展能力、发展条件、发展意愿进行逐户摸排,深入推进“四带一自”模式。截止目前,全县自种自养达标户6846户,共发展特色种植12636.6亩、水产养殖17269.9亩、畜牧养殖156570只(头),已拨付自种自养达标户奖补615.3万元;主体带动户14707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形式参与收益,同时在建强一产基地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加工、仓储、市场等二、三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接二连三”。突出24个贫困村为重点,对僵尸站点、重复站点进行清理,整合现有站点,建立“服务网点+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目前已整合贫困村站点24个,其中综合服务点10个,便民服务站点14个,共有5家电子产业园、扶贫产业园、扶贫基地、合作社和15家扶贫农村电商主体参与,帮扶贫困户160户,网络销售自产农产品750万元。目前23个贫困村的村级光伏电站总收益为471.5874万元,用于电站土地租金、运维费用46.9742万元,用于贫困户直接增收325.2649万元,达到76.6%,其中用于公益岗位142.3879万元,奖励先进、补助老弱病残或无劳动能力的182.877万元。

聚焦民生福祉,对标补短板

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改善,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质量大幅提升。

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通过排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106个涉及106户193人,摸排问题得到全部解决。全县义务教育适龄人口6602人无一人辍学,为85名儿童送教上门服务,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2127人次,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653人次,做到了“应助尽助”。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都有卫生室,共有村医813名,实现千名农村人口1名村医。家庭医生签约率为86.4%,履约质量高;严格落实医保政策,贫困人口就医补偿比89.6%;开展集中办理慢性病卡便民服务,新办3565人。针对困难群众居住环境较差无力改善的情况,投入2200万元实施“改居”工程,共改造3360户。贫困村全部实现了自来水“村村通”,贫困人口通自来水率为80.2%。

创新办法举措,攻坚再发力

紧盯关键人群和薄弱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针对部分贫困户有刚性支出,但无固定收入的实际,创新社会扶贫“三大工程”,推动实施“一米阳光”助残、“薪火相传” 助学工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向全县发出倡议,募集专项资金,用于救助特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高中及在校大学生,倡议得到了全县上下的积极响应,2018年累计收到善款1698万元。按照家庭困难程度,按不同档次按月打卡发放,使资助对象获得长期稳定收入,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针对老弱病残幼建档立卡困难群体脱困需求,推动实施“邻里守望”互助工程,通过开发设置护理员、代办员、信息员、辅导员等扶贫互助岗,为合适的贫困人员提供合适的脱贫就业渠道,为贫困群体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着力解决脱贫与解困两个难题,保证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今年,“一米阳光”助残工程共资助615户,发放金额107.77万元;“薪火相传助学”工程补助对象428人,资助金额161万元;“邻里守望互助”工程共安置155名贫困劳动者上岗;创新已脱贫户分类管理,按照“五看”标准,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打分相结合,严格按照“三评两审两公示一备案”八步走的程序,全县除五保户之外,对所有已脱贫户进行分类,并依据分类结果,除教育、医疗、社保兜底等保障性措施普惠制享受外,在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奖补标准、公益性岗位安排、资产收益分配方式、人居环境改造、社会扶贫资助等发展性政策措施上差异化落实;创新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业一岗”点位扶贫、“一自三合”金融扶贫等模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县脱贫质量不断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