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庐江党史回眸24)

发表时间:2021-09-29 信息来源:中共庐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人次: 文字大小: [ ]

庐江县城的三次解放(一)

庐江县地处大别山余脉,不仅与巢湖、长江毗连,而且是大别山通向皖中地区的必经之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庐江县城历史上虽经过三次解放斗争,但唯有1949年元月21日的第三次斗争,庐江全境才得到彻底解放。

1947年8月,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胜利进入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八旅二十四团(以下简称野战军)实行战略展开,迅速攻克金寨,全歼守敌。接着,二十四团又奉命直捣舒城,守敌弃城而逃,舒城不战而克。

9月9日,八旅党委在舒城召开团干部会议,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放手歼敌,解放城镇。为此决定:二十三团向合肥方向猛追逃窜之敌;二十二团沿安合公路向南进攻桐城;二十四团攻克庐江。会议决定:政委邓易非、副团长马国良率领三营和团直机关部分人员留守舒城,随旅部行动;一营和二营随团长吴先宏和参谋长王镇清、主任郭献瑞去攻打庐江。作战部署是:一营长漆文富率一营为主攻部队,在团炮兵连的配合下,从庐江西南发起攻击;二营长黄亚东率1个连从县城北面策应助攻;余下2个连为团预备队。

9月11日18时,二十四团由舒城出发,沿安合公路经南港至汤池西北地区隐蔽集结,进一步地做好战前动员和准备工作。12日18时,部队经过长途奔袭,晚上22时兵临庐江城,战斗打响了。

守敌战斗实力虽然不强,但他们凭借有利地形,仍负隅顽抗。由于野战军对地形不熟悉,缺乏水网地带作战的经验,在敌居高临下、封锁开阔地的情况下,野战军敢打敢拼的长处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进攻速度缓慢。直到拂晓前,野战军才涉过城壕,逼近了城垣。

此时,一营亦从西门岗上攻入城内。野战军攻入城内后,迅即向街心突击,勇猛穿插,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原来,在野战军进攻庐江之前,盘踞在庐江城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早已闻风丧胆,弃城东逃,守城之敌见此情景亦狼狈逃窜。唯有1个中队的敌人未及逃出,龟缩在西门湾桥头附近的碉堡里(当时,庐城有多个碉堡)。这股残敌虽已成了瓮中之鳖,仍固守顽抗。吴团长立即命令漆营长尽快拔掉这颗钉子,解放全城,安定民心,恢复秩序。漆营长受命后,迅速指挥一连,打通四周民房的墙壁,逼近碉堡,并组织政治攻势,争取残敌投降,以减少伤亡。但顽固的敌人,凭有利的工事,不仅拒不投降,还打伤野战军几名战士。于是,一营长将团炮连调了上来,从碉堡两侧的民房中,将迫击炮口穿墙伸出,采取平射,发起猛攻,顷刻将碉堡炸了1个大窟隆。此时,敌人慌了手脚,企图四处溃逃,但在野战军的威逼下,敌人只好老老实实地投降。

9月13日上午8时,庐江城全部获得解放。此役,除毙伤一部分敌人外,俘获敌正、副中队长以下32人,缴枪数十支,弹药及物资一部分。

随后,二十四团在庐江城先后与庐北游击大队长姚守永、桐庐游击大队长黄大荣胜利会合,并支援了庐北游击队2门小炮、2挺机枪、30多支步枪和几万发子弹、几百枚手榴弹。同时,在姚大队长的积极配合下,二十四团一营及二营四连向县城东北方向继续搜索,追歼逃敌。一路上野战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敌反动地方武装有的被歼,有的逃窜。野战军一鼓作气,解放了盛家桥镇,缴获了敌人一部分军用物资,并趁势袭击了罗家埠、金牛等乡公所,缴获长短枪50余支。

庐江城解放后,为了宣传、组织、武装群众,扩大野战军的政治影响,唤起工农民众积极行动起来,支持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部队进城后,按照上级指示,建立政权,开展工作,成立庐江县民主政府。当即任命二营教导员牛步高为庐江县代理县长,马上颁发布告,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及进军大别山的宗旨,人民群众很快安定下来,大部分商店亦已恢复营业,县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民心所向,秩序井然。

9月下旬,二十四团奉命移防桐城,留下1个连和地方游击队继续开展工作,后来由于战略的需要,部队奉命转移,庐江县民主政府即随之撤销。随后,县城为国民党青年军202师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