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34年的“妈妈老师”张佩玲

发表时间:2021-12-29 信息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人次: 文字大小: [ ]

清早5时许,张佩玲老师就习惯地起床了,洗衣、做饭、买菜……吃过早饭,她就穿上雨靴,到垃圾池周围,清扫遗留的垃圾。紧接着,她准时出现在班级。这样的时间表一排就是34年,张佩玲自进入教育战线,就是这样一直走过来的。

庐江县泥河小学关工委副主任兼高级教师张佩玲凭着她勤勤恳恳的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为成百上千个孩子铺就了一条条充满七彩阳光的成长之路,为无数高等学府和单位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

忙家事、忙校事、忙自己的事,张佩玲一年四季都像旋转的陀螺,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丈夫是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加班加点,随叫随走。本来家里的大事小事全落在了张佩玲的身上,但是,学校的孩子们却成了她生活的主角。

她是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在农村学校,张佩玲班级的留守儿童占到全班人数的60%,他们中不少学生性格孤僻,缺乏家庭关爱。张佩玲把这些名单列出来,记在心中,随时随地注意跟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成为他们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拐杖。

三年级的张某,患有遗传性血友病,经常淌鼻血不止。他的父母离婚了,张某跟随父亲,可是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张某只好跟爷爷奶奶在泥河社区生活。张佩玲了解情况后,经常跟他谈心。有一次在课堂上,张某突然鼻子血流不止,大块血块流了下来。张佩玲赶紧拨通他爷爷、奶奶的电话,想到老人行动缓慢,怕耽误时间引起孩子不适,张佩玲赶紧包车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止血抢救。

大岭村邢老组的邢林同学,父亲打工多年没回家,母亲也离家多年,他跟随姐姐生活。有一天傍晚下雨,张佩玲叫上丈夫季光亮一起去附近不远的邢林家家访。因为下午在班上,她发现邢林一直在咳嗽。到达邢林家后,张佩玲傻眼了,孩子住的是两间破草屋,泥土墙,用的还是煤油灯,眼前这些让张佩玲内心十分心疼。当天晚上,她在家里找了几件自己孩子的衣服,又买了学习用品,第二天就送到邢林家中。

她是残疾儿童的“保护神”

残疾儿童小田右手没有手指,写字、干活全靠左手。同学们一开始嘲笑他,他一直很自卑。

张佩玲发现这一情况后,召开了主题班会,让学生以“什么是真正的美”为主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感悟到“美”的真正内涵。张佩玲意味深长地说:“田同学身体残疾了,但他十分坚强,乐观向上,生活自理,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所以我认为他很美,希望大家和他交朋友。”听到这些,小田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班级里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同学们主动和小田亲近了,他也抬起了自信的头。如今的他已是一名中学生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对他关爱、给他自信的张老师。

她是后进生的良师益友

张佩玲对她的每个学困生都给予“三爱”,即母亲般的师爱,温暖冰封的心;朋友般的友爱,奏响和谐的乐曲;严格持久的爱,让学生求学生活一路平稳。

学生小包家住矾山镇包塝村。他的母亲是四川人,2008年之前他一直在四川上学。汶川地震后,他才转到泥河小学就读。一开始,小包的成绩很差。去年暑假拿作业来报名时,由于字写得差、作业质量差,张佩玲罚他重写。作业被打回三次,到第四次时,小包终于将一本漂漂亮亮的作业交给了张老师。张佩玲的严厉给这个不羁的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入班后,张佩玲经常给他关注和鼓励。小包寄居的婶婶同时陪两个孩子读书,有时候还要回家种田地,农忙时,常常照顾不到孩子。因此,张佩玲经常留小包在自己家里吃饭。在张佩玲的悉心引导下,六年级下学期时,小包已经跻身于优等生行列。去年暑假时,他在新疆打工的母亲回来,要小包认张老师做孩子干妈。自那以后,小包开始喊张佩玲妈妈。

沈某是张佩玲现在的学生。他人高马大,非常顽皮,学习基础薄弱,年迈的奶奶管不住他,同学们都怕他三分。张佩玲没有放弃这样的“差生”,她利用早上、中午、傍晚的时间单独为他开小灶,从基础一点一滴教起,在课堂上多给他一些展示的机会,多给他一些鼓励的目光,只要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表扬,并时常找他谈话沟通。经过两个多月的耐心辅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沈某成绩上升了,人也变得听话了……


荣誉,总是青睐那些辛勤耕耘的人,张佩玲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市级“第二届骨干教师”、县“师德先进个人”“课堂教学能手”“十佳师德师风标兵”“感动庐江教育十大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