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坐在村口石凳上开板凳会,专门唠福岭路装路灯这事!”去年的某个下午,汤池镇百花村老槐树下的这场议事会,让福岭路安装路灯及夜灯这件事,从村民心愿变成现实的起点。
“我晚上回家,打手电筒也看不太清!”村民严大叔的话戳中了在场十几位村民的心事。福岭路作为村民回家的必经之路,一到晚上就成了“摸黑路”。村支书何紫云摊开笔记本:“老人夜路安全、孩子放学照明……大家只管说难处,咱一起想办法。”
“灯杆离我家门口太近,会不会影响我家人出行?”施工队刚进场,村民王大爷就找到村“两委”。施工方带着图纸蹲在田埂边实测,最终将3处灯杆位置调整了5米,既保证照明又不影响村民出行,惠及120余户村民。
“现在路亮堂了,咱该计划在路边种啥花了!”初夏的板凳会搬到了新落成的路灯下,村民们围着石桌讨论绿化方案。38盏路灯和步行护栏上200余盏小夜灯不仅照亮了夜路,更形成了“路灯议事带”——成了固定议事点,村民饭后散步时就能把建议捎给村干部。
“以前摸黑不敢出门,现在路灯下摘菜都能看得清啦!”姚婶笑着说。村支书回应道:“这灯不是我们安的,是全村人坐在板凳上‘议’出来的。”
路灯不仅降低了夜间事故率,更让“有事好商量”的治理理念深植人心。福岭路的路灯照亮的不只是村民晚归的脚步,更是基层治理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之路。这束暖光里,藏着百花村最朴素的治理密码:有事没事,搬张板凳坐下来,灯就亮了,心就齐了,日子也就有了奔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庐江县白湖镇胡榜村,“98”后大学生施得宝...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