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一颗葡萄“串”起一条富民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3-08-21 10:19信息来源: 中国社区报作者: 赵德斌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时节,安徽省庐江县万山镇水关村茂才葡萄种植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收季。走进种植园,只见葡萄大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棚内,葡萄藤蔓与绿叶缠绕在一起,密密麻麻地爬满枝架,沉甸甸、圆鼓鼓的葡萄挂满枝头。从“甜蜜事业”到“共富产业”,水关村的“财富钥匙”,正是这一小串鲜甜的葡萄。

大棚葡萄成为村民“增收果”

“今年葡萄长势喜人,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每天一大早,种植园园主宋茂才就和当地村民们一头扎进葡萄种植园,忙着采摘、搬运、销售,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设施农业让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皮肤黢黑、嗓门洪亮、戴着草帽的宋茂才喜滋滋地说。

据宋茂才介绍,最近几年,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他们搞起了大棚种植。当前葡萄种植园的品种主要以巨峰、阳光玫瑰、醉金香、夏黑为主,经过多年创新发展,已自成一套先进而实用的葡萄标准化栽培种植技术。

“往年露天种植葡萄,遇上了暴雨洪涝和高温干旱等灾害,整年基本上算是白忙活了。”宋茂才对种植大棚葡萄赞不绝口。他告诉笔者,如今种植葡萄变得从容了不少,秘诀就藏在这些温室大棚里。

提起种植大棚葡萄的好处,宋茂才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葡萄住进‘暖房’后,不仅有效避免了盛花期遇低温、坐果期赶上气温过高、成熟期碰到连绵阴雨等不良天气的影响,而且大大降低了病虫害。”

“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可以提早上市时间和推迟采摘时间,葡萄整个采摘期拉长,从6月下旬一直持续到10月,打了个葡萄上市的时间差,避免葡萄集中扎堆上市,价格比普通葡萄明显高出了一大截。”宋茂才说的头头是道。

宋茂才对笔者说,大棚里的温湿度可以实时控制,并且借助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拟适合葡萄的生长环境,让葡萄果情好、品相佳、甜度高,“我们的葡萄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一向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大棚葡萄亩均产值是露天葡萄的好几倍。”谈起种植大棚葡萄的经济效益,宋茂才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种植的这60亩大棚葡萄,预计全年产量在80吨左右,销售收入可达15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葡萄’。”

一串串大棚葡萄不仅甜在了宋茂才的心头,也让水关村村民充分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成了村民的“增收果”,圆了村民的“致富梦”。

特色产业“棚”勃发展

在水关村小圩组,村民计扬菊正在地垄行间忙活着,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麻利地进行采摘作业。伴随着剪刀的“咔嚓”声,一串串葡萄便落入她身旁的塑料筐里。

“来这里打工,活儿不重,每天有100块钱的进账。”计扬菊说,种植大棚葡萄让自己实现“走出家门便务工”的便利化生活,“我长年在茂才葡萄种植园干活,从除草、展藤、剪枝,到疏果、采摘、包装,几乎都全程参与。”

说起眼下的光景,计扬菊喜笑颜开:“光是务工这一块,一年下来就有2万块钱以上的收入。自打村里有了葡萄园,我还把家里6亩多地流转出去,每年又‘躺赚’4000多块钱租金,这日子想不火都不中哎。”

交谈间,一筐葡萄已采收装满。计扬菊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去脸上汗水,随后把装得满满当当葡萄的三轮车拉到地头。她的身后,弥漫着浓郁的果香。

陪同采访的万山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站长朱德胜告诉笔者,水关村茂才葡萄种植园只是万山镇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不断拓宽村民“甜蜜共富路”的一个缩影。

朱德胜说,近年来,万山镇注重打造“一村一品”品牌,紧紧围绕“产业致富”这一主线,积极探索产业高效发展、农户持续增收的新模式,大力发展棚室经济,努力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万山镇以主动对接市场的思维,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设备设施、产业化运作模式、市场等方面,解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乡村产业持续、稳定、高效地“棚”勃发展。

万山镇还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着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以“基地+市场+农户”的模式,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入股分红等收入,依附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实现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施农业大有可为。”万山镇党委书记钱萌深有体会地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势在必行。”钱萌表示,接下来,万山镇将依托科技驱动为乡村振兴赋能,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切实通过创造棚室经济的方式点亮农户“共富梦”。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