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12年双季稻,年年在田间摸爬滚打,庐江县种植大户邢应超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是位水稻种植能手,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今年,邢应超家的1000多亩稻田被纳入安徽省双季稻粮食生产指挥田项目。省、市、县、镇四级联动服务指导,让邢应超大开眼界,不禁感叹“一山更比一山高”。
初秋,庐江县53万亩双季晚稻正在拔节孕穗生长。庐江县泥河镇柴埠村邢应超家的稻田绿油油一片,双季晚稻在阳光照耀下,长势喜人。
与周边其他田块不同的是,这里布设了自动虫情和气象智慧监测仪,建设了苗情、墒情、病虫情和气象监测点。“这些仅仅是肉眼可见的技术,还有其他技术,大有文章。”邢应超说,从选择品种、育秧、机插到施肥、除草等等,他全部按照专家的方案实施。
在品种上,项目区统一品种,早稻季应用中组100、中组143品种,晚稻季应用宁香粳9号、甬优2640品种。与此同时,项目区集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丰产沟渠配套、中微量元素肥应用、有机肥替代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精耕细作技术,全面使用配方肥,统防统治病虫草害。
“在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有序机抛秧、钵苗机插等技术应用,加速了双晚返青活棵,中后期群体构建、抗倒伏和温光资源利用能力大大提升。”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吴晨阳说。
这些新技术究竟带来了什么呢?答案是高产丰收!
邢应超坦言,自己已经尝到了甜头。“拿早稻来说,今年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不利。而我们通过机插秧以及成套的栽培管理技术,基本没有倒伏。”邢应超说,“经田间测产,我家的早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了660公斤。后期如果晚稻保持良好长势,距离周年‘吨半田’的目标也差不了多少。”
庐江县是安徽省双季稻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总产均居全省首位。稳定提升当地的双季稻种植面积,提高亩均产量,会让“江淮粮仓”更加丰盈。
今年,该县自我加压,高标推进双季稻省级指挥田建设,在乐桥、泥河两镇共建设5000亩连片双季稻省级指挥田2处,精耕细作示范点2个和高产竞赛示范片2个,联动打造“稻-稻”模式万亩片,应用一批先进技术,优化集成一整套技术模式,引领带动全县双季稻发展。同时,积极落实合肥市支持发展双季稻奖补政策,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双季稻,每季稻每亩均给予100元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扩种双季稻积极性。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依托省级指挥田,今年我们组织40多名专家,面向全县广大种植户开展了育秧、机插现场培训,同时专题开展了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烤田和水浆管理等指导服务,将专家意见送到田间地头,努力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吴晨阳表示,县里将持续抓好省级指挥田建设,力争辐射带动全县双季稻平均单产水平提升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