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象征团圆和美好的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一直深受古今国人的喜爱,比如祭拜月亮、吃月饼这样的节日习俗,更是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古代社会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文人墨客,特别喜欢中秋节的月亮,陪伴过很多寂寞的文人。
说到和中秋月亮关系紧密的文人,那李白肯定位列其中。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憧憬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潇洒,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深情到“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的深远辽阔。只是后来李白牵涉“永王案”被流放夜郎,遇赦后不久,他醉酒捉月,溺水而死,李白一生和月亮互相陪伴,也彼此成全。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中秋明月的关系也可谓深厚,他在贬官黄州期间写出的四篇佳作: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都和月亮有着一定的联系。苏东坡还在中秋节晚上因思念弟弟而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随着《水调歌头》词作的广泛流传,成为了中秋文化最真挚的表达。
古代帝王中,要说中秋赏月写下诗篇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在《辽城望月》一诗中写出了大唐江山的豪迈憧憬:“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气灭。”唐太宗抓住明月隐现的瞬间变化,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了月下明澄悲壮、迷茫美丽之景观,敷陈了对月神的心灵期待。
中秋节在山中寺庙中赏月的,可能只有唐代诗人皮日休,他的一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描写了这样的场景:“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中秋节在灵隐山寺庙里观赏桂花,月下的桂花像碎玉一般,还带着露珠,这应该是嫦娥抛向人间的节日礼物吧。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都希望和自己亲人一起度过,唐朝诗人王建曾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思念亲人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表达表现得委婉动人。
中秋还是古人的感怀之日,月光照耀,婆娑桂影,暗香袭人。清澈的月光,透过古老的苍穹,照向大地,照进小院,也照进人心。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囚禁在汴梁时,仍念念不忘金陵的中秋之月,他在《虞美人》中叹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王安石借月抒怀,感叹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追随落日尽还生,点缀浮云暗又明。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
古往今来,中秋节人们祭月、赏月,寄托了几许情思,抒发了多少情怀?中秋咏月诗篇浩若烟海、汗牛充栋,让我们了解很多年之前的有趣故事和节日习俗,遥遥感知到了古人的卓越风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读古人的遗文,品时间的余味,让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共度中秋佳节。
眼下,温泉小镇汤池百余亩粉黛乱子草花开正盛,从空中俯瞰,这片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