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秋天,仿佛沉浸在一个五彩斑斓的画卷,如此美景,古代普通人连马车都没有,那古人是怎么过秋天的呢?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古人爱菊者甚多,一到秋季,唐朝文学家元稹家的房前屋后便开满了淡雅朴素、饶有韵味的菊花。随时随地欣赏着家门口的菊花,绕着篱笆忘情地欣赏着自己亲手种下的菊花,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相比现代人驱车前往菊花展,元稹的“赏菊”多了一份便易,更多了一份“自给自足”的自豪感。“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太常见,以至于即使是身在异乡,也依旧可以随处就地赏菊,感怀秋意。
古人也是美食家,若是名门望族,单单赏菊未免单调了些。《红楼梦》中贾家的小姐少爷,一边借菊花作诗,一边品螃蟹鲜美,方不辜负秋日的馈赠。老的少的齐聚一堂,有说有笑。美景配美食,有情有味。佳人做好诗,高雅至极。螃蟹宴上众人借菊为题,直接咏诵螃蟹的却不多。“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曹雪芹的这首《螃蟹咏》更是将肉肥膏满的螃蟹描写得细致入微,算是弥补了曹雪芹在“螃蟹宴”中未对螃蟹浓墨重彩的遗憾。
螃蟹虽好,却不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古人最擅长就“季”取材。桂花满枝,菊花满园,除了欣赏、闻香,还能满足“口腹之欢”。“月吐桂花香,糕飘蜜甜味。”桂花糕便是古人最常制作的美食。“人闲桂花落”,农忙结束,院中的桂花也纷纷落下,若不加以利用,任其腐烂,岂不是暴殄天物。“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作者不怕麻烦,收集秋日的露水,冲泡经霜洗礼的菊花,口味甘甜。品茶品的是态度,莫不是文人雅士,想必贫寒人家缺少这份闲情雅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虽然不能乘坐现代快速的交通工具去远处旅游,但谁说近处就没有风景?家门口远足一番未尝不可。秋高气爽,唐代大诗人杜牧便约上三五好友,挎着酒壶,登高望远。望着江边上飞翔的大雁,饮酒高歌,尽兴而归。“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兴致而来,不顾霜重夜寒执意登高观秋,这般激情,几人能有?相比较现代的景点多要门票,甚至要提前几日预约,往往驱车前往,路途堵、停车难,古人随性登高、说走就走的畅快更具有吸引力。
“秋风起,秋意浓”,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不管是家门口,还是在他乡,登高望远,吟诗几首,无疑都是一次次治愈之旅。秋蟹肥美,味正秋意足。若是贫寒无可去,也可居家闻花香、吃糕点、品花茶。论情调,论雅致,古人比现代人略胜几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