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玉汝于金牛山

发布时间:2024-04-02 11:15信息来源: 读揽庐江作者: 胡青松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作家莫言说:“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故乡既是一个作家的生命源泉,也是一个作家的写作源泉。散文集《东圩埂》,是作家何显玉写给家乡东圩埂的一本书,记录的是那条圩埂上的往事故人。是身在异乡,打开乡愁的一种方式;亦是一本散发着浓浓乡愁与苦难“诗意”的赞歌。

何显玉,生于巢湖西南岸边,金牛山下陈挡圩东圩埂上。千百年来,圩埂上的先民既感恩于巢湖的滋养,使这里成为闻名的鱼米之乡,又饱受洪水天灾破圩之苦。“天像是捅了个大窟窿,暴雨倾盆”,首篇《破圩》,开门见山,几近白描,洪水滔天,胆颤心惊的不仅是东圩埂上的伢们,还有正在拜读此书的我。作者描写这些曾经的苦难,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忆苦思甜,而是在余生要记下那些那些战天斗地,与洪魔搏斗的“英雄”们:当生产队长不顾家的父亲;乡亲们抗洪的主心骨“保大爹”;还有那个驾一叶竹筏,在白浪里穿梭自如的“保大奶”;甚至是那个带着我要饭,悲天悯人的“乔奶奶”。“东圩埂保大爹和他的女人尝遍人世间所有的悲辛,给苦难中的人们那么多生之光亮,活之希望”。面对苦难,只有不屈和顽强,才能体验生活的力量和人生的美好。

“寻找到故乡的办法,是到自己心中去找它、到自己的头脑中、自己的记忆中、自己的精神中以及到一个异乡去找它。”无论你离开家乡多远多久,家乡的那些故人总是镌刻在心中,浮现在梦里。无论是游手好闲的“二爷”,武林高手“光爷”,还是多灾多难的“婶娘”,命运多舛的“玉娥姐”……都活在作者的心中,活灵活现在读者的眼前。

“小时候,我们问家长:金牛山是金子铸的吗?金牛山有金牛吗?妈妈说:山中有金牛金耙,谁能得到买动天下,大大说:伢儿,等你长大了……”正是那多灾多难的故乡,给予了他奋斗的源泉,“晚自习后,同学们都回宿舍了,我在教室墙角点亮自制的煤油灯,挑灯夜读,直到鸡叫二遍,才把三张课桌合一块,裹着被子和衣而睡”。他终于跳出了“农门”,成了圩埂上的第一个大学生。当然要感谢“丢脸的父亲”,感谢爱生如子“谈注渠老师……

“何显玉,是一个‘真’人,真的吃过苦;真的愿意帮助人”。在散文集《东圩埂》家乡读者分享会上,他的一位挚友如是说。大学毕业后的何显玉,半路出家当了新安晚报的首席记者,他为民请命,关注弱势群体,舍命与恶势力相搏,多次身陷险境。他获得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他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浮游半生,他回到了东圩埂,听东圩埂的晨曲,看田埂上的星光,仰望西瓜地里的月亮,吃家乡的大饺子,守望着故乡的原风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他给金牛中学的学子做讲课,在乡村建起了村史馆。

“我用信仰的力量将沉淀在岁月尘埃中的往事故人写成文章,铸成‘东圩埂’这座乡村纪念碑,纪念过往,也给后世留下渐行渐远的乡村背影。”

圩埂上的人是同时代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东圩埂也是万千村庄的一个缩影。感谢何显玉!感谢《东圩埂》!为后人留下一部追寻乡村记忆的历史。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