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金牛镇“塘西印象”是去年夏天和同事一道去金牛镇“方瓦生态果园”摘西瓜。只是路过,远远地就看见了一只乌蓬船停泊在一片荷塘里。第二次是今年4月初,散协组织的一次金牛镇采风。“塘西印象”是最后一站。正值中午,有人说肚子饿了,催着要走。但我还是忍不住向那片荷塘跑去。此时“小荷才露尖尖角”。那只乌蓬船静静地停泊在荷塘中央。我正准备通过跳板上船,有人在大塘的拐角处唤我上车。我带着遗憾离开了。第三次是5月12日母亲节那天,风和日丽。我独自开车前往“塘西印象”网红打卡点。
“塘西印象”位于庐江县金牛镇莫堰村,占地面积120亩。项目主要围绕宛家大塘建设。有绿心小岛、水上栈道、荷花塘、乌蓬船、婚礼草坪、塘约酒馆、飞屋迷宫、点歌台、烧烤等。这些景点位于宛家大塘的西边,所以美其名曰“塘西印象”。
我把车停在塘埂的拐角处,远远地看到一农妇在水搭埠上“啪啪”地捶衣服,响声在大塘上空回荡,惊飞了一拨一拨的水鸟。我走近水搭埠和她搭讪。
“阿姨,你好!”
她停下了手中的活,笑笑说:“你是来这儿玩的吧。”
“是的。这大塘水这么清,能吃吗?”
“当然能吃。可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自来水用起来方便。”
“这塘虽然大,也是死水,为啥还这么清?”
“听老人说,金牛山上的泉水长年从地下流过来。”她指着东边的金牛山说。“你现在过来玩啥?这里晚上可热闹啦!”她又自信地说。
“怎么个热闹?说说看。”
“有灯光秀、舞蹈、k歌、烧烤······”
“你经常看吗?”
“我晚上在里面卖零食呢。”
“哦,生意还好吧”
“还行。”说完,一波笑容在她那古铜色的脸上荡漾开来,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我想去看看荷塘。”
“荷花还没开呢。得到大夏天。”说完她接着捶衣服。
我离开了她,径直朝那片荷塘走去。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抵御。记得我上次来时,荷塘里只是星星点点地卧着一些碗碟大的叶面,一个来月时间,整个荷塘被斗笠大的叶面遮蔽得严严实实。叶面上有露珠在滚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我的。我来早了,要是再迟两个月来,可能是满塘荷花次第开。红的、绿的耀眼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小时候读古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仿佛把人带到杭州西湖。
这片荷塘,既没有万亩荷田那样热闹,也没有盛世莲花那样招摇,她有的是幽静恬雅的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写到:“我一个人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他的文字来诠释我此时的感受。
荷塘周围的田埂上怒放着许多不知名的五彩斑斓的花朵,田沟里有一洼一洼的小蝌蚪自由地活跃着,躲在荷叶下面的蛙声此伏彼此,一些叫不出名子的昆虫一递一声地叫唤着。这些天籁之音柔和在荷塘里,形成一种静谧美。
太阳开始直射我的头顶,我捧一把塘水润了润脸,摘一朵荷叶遮遮阳。我想找个地方歇歇脚。于是,我顺着木板洲,跳进了乌蓬船,静静地吸吮着荷叶的清香。“禅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很静。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乌蓬船上,翘首观望“今夜塘西”露营基地。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社戏》里写的乌蓬船里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边吃糕点边看戏的情景。可惜,现在不是夜晚,否则我也能享受吃着零食,赏着歌舞的待遇。
我起身想体验一下《社戏》里“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摇船的愉悦,也想做一回采莲姑娘。但这只乌蓬船只有篙没有橹。我试着用竹篙撑,可无论使多大的劲都撑不走。我俯下身子仔细端详着,原来这只乌蓬船是用水泥造的,固定在荷塘里。我很失望,但也佩服设计者的匠心。若不是近距离的细看,很难把它和木质的乌蓬船区别开来。这样看来,这只乌蓬船不能说是摆设,只能说是点缀。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塘西印象”成为金牛镇的一张名片。所有的只争朝夕都为了这里的日新月异。全新的希望在这里,才华的舞台在这里,乡愁的味道在这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在“塘西印象”里充分地体现出来。
临走时,我拍了一组照片,将这片荷塘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离开时,在大塘埂上又遇到了那位农妇阿姨。她开着电动三轮车急急地往前走。我问她去哪里,她说今天是星期天,又是母亲节,今晚“露营基地”人肯定多,我得去金牛街上补点货。
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想,这也许就是她的诗和远方。
“嘀嗒”一声,我的手机响了。打开一看,一个耀眼的大红包上写着:老妈,母亲节快乐!
带着“塘西印象”和母亲节的祝福礼,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满载而归!
眼下,我县40多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期,针对当前“倒春寒...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