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51-82563775
  • 投稿邮箱:webmaster@lj.gov.cn
新闻时政

庐江古渡

发布时间:2013-03-10 21:45信息来源: 左从年作者: 汪德生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庐江北襟巢湖,境内支叉河流较多,据清光绪《庐江县志》载,全县有县河、西河、失曹河、白石天河、马槽河、牛首河、杭埠河等内河23条,有内河渡口二十道。尽管有些古渡今已不存,但有关古渡的美丽传说和感人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一、牛首渡

牛首渡,位于郭河镇境内牛首河中上游。渡口南岸为牛首村,北岸福元村,为庐江县最古老的内河渡口之一,县志记载为“牛屎渡”。

相传在很古很古以前,庐江境内的金牛山中有一条能屙金的牛。一大财主便暗地发誓一定要挖出那钻山隐身的屙金牛,叫它长远地给自已屙金子。于是他雇请多人,打造工具,挖山找牛。在东北面的小山上设置大鼓,吃饭休息以鼓为号,此山后人称打鼓山。于是漫山人动,锄挥镐扬,石迸灰飞,他们挖呀,挖呀,一连挖了三月零九天,终于在北麓五爪凹触摸到尖尖的牛角。与此同时,牛尾巴也在对面南阳殿现出来了。那受惊的牛不安地晃动着身子,震得山摇地动,惊动了山神和土地爷。他俩想,这金牛乃当地山川地气之灵所托,怎容得贪财之辈攫取?于是山神变喜鹊,衔来泥鳅,正值晌午时分,落入鼓面:“咚、咚咚……”蹦跳的山鳅提前发出午餐信号。听得鼓声,挖山的伙计们误为休息吃饭,一哄散去。随后,狂风大作,乌云翻滚,一道刺眼的金光闪过之后,山顶随一声巨响裂开,一股黑烟窜出,只见一老叟——土地爷,牵出金牛破山而逃。

金牛逃离后,一路西北而去。行约十里地,遇一河,便上了渡船。船到北岸,船夫见那牵牛的白胡子老翁迟迟没有付渡钱的意思,便有点不高兴伸手索要。岂知那牵牛老翁笑了笑,抬手在牛屁股上拍了两下,那牛解意,忙拉屎于船舷,这更惹恼船夫,边骂边拿笤扫向河中,只见得碎金溅水,笤丝闪亮。哦,这不是金子吗?待他缓过神来,那牛和白胡子老翁不见了。后人叹曰:
     南翁敛宝掘金牛,泥鳅击鼓报晌休。土地牵牛西北去,船头遗矢做渡酬。
     船家未识乌金贵,扫向河中喂蟹鳅。惹得世人空惆怅,时临白水话舍收。

     于是,此河便被称作牛屎河,其渡亦被称为牛屎渡。以后形成地名,但嫌不雅,民国29年,建牛首乡。其河、渡亦改称为牛首河、牛首渡。

二、新沟渡

新沟渡,亦名新口渡,位于同大镇境内。此渡建于明末清初,系庐江县历史古渡之一。

此渡口处原为巢湖滩地,明朝末垦湖造圩。至清初,已建薛圩、新齐圩、星夜圩三口大圩,圩与圩之间留有界沟,圩内农户以摆渡往来,为沟渡。康熙年间,大水,圩毁。后复兴,界沟兴建为内河,上接清水河、杭埠河,下接白山大河入巢湖。于薛圩设一渡口,为庐江同大去合肥三河要渡,称新沟渡。

清乾隆年间,上游发洪水,薛圩渡口处出现险情。时庐江一赵姓知县(名不详,后人尊称赵公)得报,及时赶赴现场,圩堤已出现一小溃口,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不堪想象。赵知县二话没说,奋不顾身,毅然跳入溃口处,以身体堵漏。村民见状,相继跳入水中,与知县手挽手,用身体组成一道抗洪墙。其他群众迅速打桩、填石块,加固圩堤。由于知县身先士卒,指挥有方,抢救及时,是年大水没有破圩,整个圩区内的村庄和庄稼免受洪水灾难。当地百姓为纪念赵知县舍身跳水救圩的感人壮举,将后来用石头填堵的圩口处称为“赵公矶”。距赵公矶一里处,有一黄烟殿(又名松山寺),薛圩村民又自发筹措资金,为赵知县塑铜像供奉于寺殿前堂,并立碑树传,弘扬这位赵知县勤政为民的美德。至此,后人便改称黄烟殿为赵公庙(今庙毁,仅存遗址。其碑收藏于民间)。民国年间,置赵公保。建国后设置赵公乡,后改名新渡乡,现隶属同大镇。

说也奇迹,此后百余年间,县境内历经洪水灾害,各地多有破圩,惟薛圩新沟渡“赵公矶”圩段平安无事。如今,联圩治水,渡已不存。但在当地,赵知县新沟渡舍身救圩口的感人的故事却一直传颂至今。

 

焦点新闻